古屋、古窯、古戲臺
古道、古樹、古村落
六百多年的歷史文化積淀
在繁華褪去后
以一種恬淡閑適的姿態(tài)
深藏在這靜謐的山水之間
碗窯古村,位于浙江省溫州市蒼南境內景色秀麗的玉龍湖畔,距蒼南縣城20公里。古村落雛形始于明洪武年間(距今600多年),明萬歷三年(1575)開始的手工制碗業(yè)蓬勃發(fā)展,現有36棟332間保存完好的浙南山地瓦厝文化古建筑群,以及階級窯、倒焰窯、三官宮、古戲臺等文保單位建筑。
據當地《巫氏宗譜》記載:“巫氏第十五世志益公,始于清代康熙年間,由閩汀連邑(福建汀州連城縣)遷居我浙甌昆(平陽)蕉灘之東,素業(yè)陶瓷傳家?!贝撕蟛痪茫?“實業(yè)瓷礦,屋宇連亙,人繁若市?!碑a品銷往福建、江西一帶。2013年2月,碗窯古村被列入“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同年,獲“中國民族民間建筑魅力名村”。2014年3月,列入“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碗窯,顧名思義,做碗燒窯之地,制瓷歷史由明末清初開始一直繼傳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是目前全國稀少的保護較完整的古窯址和古村落。沿著玉龍湖一路而上,三面環(huán)山一面水,樹林茂密、綠意盎然,隱藏于山坳中的碗窯古村落在青山綠水間顯現。古村沿山拾階而筑,從玉龍湖對岸望去,山中有村,村中有窯,猶如一座重重疊疊的山城,經過600多年的歲月積淀落成活生生的歷史博物館。
據說巫氏十五世由福建汀州連邑遷居此地,見這里有漫山遍野的高嶺土,郁郁蔥蔥的翠林,清澈凜冽的山泉,便利的水上交通,發(fā)展陶瓷業(yè)得天獨厚,決定在這里重操舊業(yè),陶瓷傳家。至今仍完整保留著商品經濟萌芽時期以手工業(yè)作坊為中心的古老村落形態(tài)。
乾隆晚期,碗窯在溫州及周邊地區(qū)已聲名遠播,當時窯火興旺,客商云集,窯工眾多。40多條水碓座座呈現,18座階級龍窯齊齊開火,手工作坊燈火通明,窯工徹夜不眠,樸實的女人們用沾著青花色彩的畫筆細細勾勒著,筆鋒濃轉淡,嘴角笑輕揚。
戲臺歌曲舞藝說唱念打經典演繹,吸引著無數八方來客。別致素雅的青花碗、碟、壺、盞……經這延綿曲折的玉龍湖水南去北往。
吃魚吃肉碗窯地
穿絲穿紡水頭街
蹺腳搖手有錢賺
婦女畫碗沒春冬
這首當年流傳下來的歌謠里,滿是當年碗窯古村豐碩富饒的場景。如今,雖然盛況不再,但“依山筑房、沿山建窯、引渠入村”獨特而典型的制瓷村落建筑格局始終沒變。村落中依然保留著制作瓷器的手工作坊、粉粹陶土的水碓、沉淀陶土的淘漂池、馬頭椅等歷史遺跡。
在這里,人們還能欣賞到一堆堆高嶺土在制碗師傅手上輕巧成碗、成碟、成杯、成盞。游客也可以上陣親身體驗一回和泥、拉坯、捏雕……的制碗過程。
作為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第三批國家歷史文化名村,碗窯古村由傳統民居、廟宇、祠堂、戲臺、作坊、龍窯和三折瀑等景觀組成,制瓷作坊、龍窯、水碓等手工制瓷生產設施至今保存完好,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渾然天成。
碗窯古村落是具有清代民居建筑與陶瓷燒制工藝及其作坊設施高度協調統一的古村落,在全國各地都極其少見?,F存300多間連亙的吊腳樓、八角樓等屋宇層層疊疊,向陽沿坡而筑。
村民們引溪流穿村而過,流經家家戶戶,方便生活用水和防范火災。借用水流沖力帶動沉重的水碓敲搗陶土,在百年前沒有電力的情況下,不失為一種動力系統的發(fā)明。讓人贊嘆的是,陶瓷生產的原材料和燃料都取自山中,但600年過去,這里依然山青水秀、郁郁蔥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工業(yè)文明早已在碗窯表現得淋漓盡致。
2016年,蒼南著手規(guī)劃建設碗窯4A級景區(qū)提升工程,投資約3000萬元,建成親水平臺、游客服務中心、景區(qū)公廁等設施,將碗窯景區(qū)打造成集環(huán)境綠化、古村保護、旅游休閑為一體的綜合性園林綠化景區(qū)。
如今,夜幕下的碗窯華燈璀璨,尤其是景區(qū)內的三折瀑,傾瀉而下的流水,在彩色燈光的輝映下,宛如夢幻仙境。其后,碗窯古村創(chuàng)成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提升后的碗窯古村重新對外開放,游客人數同比增長近60%。伴隨鄉(xiāng)村振興示范的建設和碗窯古村的全新亮相,前往當地的游客日益增多,給群眾就業(yè)和增收創(chuàng)造了更多新機會。
對于碗窯人來說,一天中最享受的時刻莫過于看一場大戲。村中心一座古戲臺和三官廟的連體建筑,已能漸晰當年的盛況。古戲臺建于清同治年間,不用一枚鐵釘,全部用卯榫嵌合而成。頂設藻井,繪有《紅樓夢》、《白蛇傳》等199幅戲曲人物故事,是研究“南戲”難得的實物資料。
這里可同時容納1300多人看戲。那些年古戲臺每年演戲20多次,各地客商紛至沓來,鑼鼓喧天,熱鬧非凡、風雨不改。溫州地區(qū)稍稍出色的戲班,幾乎都在此獻過藝。
戲臺對面的三官大帝廟,朱欄紅柱,丹青重彩,頂端設有傳統建筑中極為罕見的螺旋式藻井,層層描繪人物、花草。在這偏僻的山村中居然能找到這種顯示皇家氣派的古建筑,實在令人驚訝。三官廟頂上有一盞高懸的天燈,這被視為浙南地區(qū)最古老的照明工具。
碗窯村中的鎮(zhèn)村之寶——現存唯一的古龍窯于清朝康熙年間由王氏建造,一直沿用至今,由土磚拱成,沿著山坡層層疊疊,共有17級。窯燒了百年的窯壁,已經華潤如玉。該村現有200余名留守人口,其中40多人在碗窯古村從事管理和服務性工作。古村內原有8家零售店,兩年便新增了一倍。路廊一側爬滿野藤的高大院墻內,一只高大的煙囪頂天而立,這碩果僅存的碗窯煙囪儼然成為碗窯古村的標志性建筑了。
碗窯博物館由朱氏祖宅改建而成,走入即可看到因出了2位貢生而被御賜的2對旗桿夾石。這里是碗窯古村陶瓷文化的濃縮,展廳分工藝館和產品館兩個部分,陳列明清時期民間陶瓷,包括有大圈碗、點心碗、酒壺、花瓶、菜油燈等,還有馬頭椅、車盤、車座椅等制陶工具,以及“碗窯的變遷”、“碗窯的工藝”等詳盡的文字介紹。
踏著青石階,穿梭于老宅、古戲臺、古窯廠之間,你仿佛能看見每一處景象都在娓娓道來碗窯古村的輝煌與滄桑,古樸與深沉。碗窯,不僅有厚重的人文底蘊,還有秀麗的自然景觀。走一走龍?zhí)秿{矴步,感受瀑布在腳下奔騰,濕潤的水汽溢滿周身。
你可以沿著碗窯棧道走進龍?zhí)秿{,看來自玉蒼山深處干凈凌冽奔騰而下的三折瀑水,每級瀑布均有碧潭承接,噴珠濺玉、氣勢磅礴。這里山林茂盛、負氧離子含量極高,不失為一個清肺吸氧的好地方。
碗窯之美,不僅在于綠瑩瑩的山,清凌凌的水,古韻悠悠的村道人家,更有數一數二的人文景觀熠熠生輝。當地鹵制品、橋墩月餅、仙堂酒等特產陸續(xù)入駐景區(qū)展銷。橋墩居民在古村內將一座古宅院改造成民宿,主打休閑養(yǎng)身住宿牌。每逢節(jié)假日,房間預訂一般都會滿員。有些杭州、上海人,甚至美國游客也慕名而去。
找個周末來古村走一走,看看長滿了青苔的石板路,在古戲臺聽聽那些遙遠的戲曲聲,親手做一個碗具,頗有一種“悠然見南山”的悠閑。
在這里你會找到很多年代久遠的東西,無論是數百年的古樹,還是古宅里陳舊的匾額;無論是古樸典雅的戲臺,還是保存完好的手工作坊……所有東西仿佛都染上了歲月的沉香,600多年時光把碗窯凝成了一幅畫卷,一段富麗的故事在這里永世珍藏。
碗窯古村落改善開發(fā)中,高屋建瓴、以人為本,保留原有的風貌的同時加入科學的計劃和規(guī)劃,保持歷史文化的原真性、完整性使我國優(yōu)秀文化遺產得意傳承,保證村落可持續(xù)發(fā)展。
1.建立完善的古村落開發(fā)建設管理工作機制,對于修繕老建筑缺乏動力和資金的村民個體,為了避免因村民沒有承擔能力,及時建立和完善開發(fā)建設的管理工作機制,對保護和修繕工作統一部署,合理分配真辜負和村民對修繕資金所承擔的比例,使古村落保護進入良性循環(huán)的軌跡,加強防火和建立可靠的防火預案。
2.維護碗窯生態(tài)環(huán)境,從長遠保護和發(fā)展的角度出發(fā),由政府牽頭,對歷史遺跡進行詳細的普查登記,保護原生態(tài)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優(yōu)秀的歷史文化價值,開發(fā)新型資源吸引游客,除了為村民提供良好居住環(huán)境之外,還提高對外的吸引力。
3.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配套設施,改善村民生活,保持傳統文化的活力,對道路、下水道、引水工程、電網改造、網絡通訊等進行合理規(guī)劃,新的基礎設施按照較高的標準進行建設,滿足村民日常生活的需要。
4.利用資源優(yōu)勢,形成產業(yè)鏈以推動經濟發(fā)展,碗窯占據了區(qū)位優(yōu)勢、知名度優(yōu)勢、自然資源優(yōu)勢和歷史文化優(yōu)勢,深挖歷史文化價值,加以創(chuàng)新文化的多元手段,帶動碗窯船業(yè)轉型。重振陶瓷產業(yè),實施產業(yè)轉型戰(zhàn)略,通過技術革新,改變手工業(yè)落后現狀,重新提升青花瓷產品質量和產量,帶動碗窯經濟發(fā)展。
5.對自然生態(tài)進行保護,其中土壤、水體、山林、耕地資源進行嚴格保護;村落空間布局的整體或局部重構;建筑風貌的重新規(guī)劃;景觀風貌要更新;文化旅游的推廣;喚醒主人意識和繼承傳統意識;構建民俗文化環(huán)境,展現一種新的現代化碗窯風土人情。
6.政府積極出臺政策扶持,建立良好的平臺;以文化為契機,培養(yǎng)碗窯村傳統手工制瓷的人才與繼承者;以文化為賣點,培養(yǎng)傳統制瓷產業(yè)消費市場;以產業(yè)鏈的形式,創(chuàng)造活化非遺創(chuàng)新品牌;改善生產模式,轉變營銷策略。
來源:蒼南發(fā)布、今日蒼南、蒼南旅游、杭州都市圈等
地址:中國(杭州)智慧信息產業(yè)園 浙江桐廬匯豐大廈27樓 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qū)勤建大廈18樓 河北省保定市蓮池區(qū)未來石3號樓13層
總機:86(0571)85069710 郵箱:checrc@163.com 郵編:310000 浙ICP備20017458號-1浙公網安備 33012202330928號